市場投資人似乎都覺得 SPAC 是個非常投機的…東西,但事實並非如此。
很多人認為,所有 SPAC 都不是好東西,看到 SPAC 就眉頭一皺;其實 SPAC 只是眾多上市機制中的一種,本身並沒有對錯。
1. SPAC 越多,市場越投機?
沒錯,已經上市、可以在公開市場交易的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SPAC 的中文名稱,顧名思義,SPAC 就是一間公司)的數目越多,代表熱錢越多,擦鞋童也越多。
但換個角度想,透過 IPO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上市的公司數越多,是不是也代表市場過於熱絡?
「巴菲特指標」,用全體上市公司股票總市值占國民生產總值(GNP)的比率,可作為判斷整體股市是否高估或是低估;股價漲得太多也是過熱啊?
2. 透過 SPAC 上市的公司都在虧錢!
台股有上市櫃、興櫃與創櫃,讓未上市企業可透過公開市場向大眾募資,只是這些未上市企業都各處於不同營運階段,尚未獲利的企業可能選擇到條件相對寬鬆的創櫃募資。
( “特殊目的收購公司” 總共會上市兩次,第一次是 SPAC 本身的IPO,第二次是 SPAC 與另一間新創公司的反向併購上市,可參考這篇文章)
SPAC 反向併購上市也是類似的一種機制,與該 SPAC 反向併購上市的新創公司通常都還沒有開始獲利,在這全球資本市場都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看看 TESLA 在 2020 年終於轉虧為盈之前,共虧損了多少年?
3. 透過 SPAC 上市的公司都在割韭菜!
新創公司在經過長久的努力,透過與 SPAC 反向併購後, 新創公司終於可以自 SPAC 的信託基金中獲得一筆現金,得以繼續擴大營運,創辦人與早期員工的努力終於獲得補償,責怪透過 SPAC 反向併購上市的新創公司都在割韭菜怎麼會是公允的說法?
而且,歷史上透過 IPO (首次公開募股,initial public offering)上市的公司後來出問題、倒閉的,在絕對數字上應該更多吧?
企業會作假帳、會掏空公司、會倒閉,應該都跟尋何種途徑來向公眾幕資無關吧?
股價會暴漲暴跌,通常都因為投資人一窩蜂的搶進搶出所導致。
SPAC 之所以成為眾矢之的,只因他在 2020 年爆紅,然後又搞不清楚其機制所導致,大家都以為發現了新玩具,事實上,早於 1990 年代就有 SPAC 機制了。
其實, SPAC 可以提供投資人不同的投資策略。
跟透過 IPO 上市的公司相比,投資人其實有機會在 SPAC 本身 IPO 之後,以 10 美元的成本進場布局,靜待反向併購上市案的宣布,然後逢高獲利了結。
可惜的是,太多投資人都在宣布反向併購上市案的當下才搶著進場,都覺得自己不會是最後一隻白老鼠。
拿即將於 FY21Q2 與 EVgo 完成反向合併上市的 CLII 來看 (參考:直流快速充電佔號稱 №1 — EVgo),前面有三個月的時間可以10 美元佈局,等到合併案宣布的時候才看到新聞去搶短線,之後的下場就會很慘。
更可惜的是,沒有去看過雙方所公布的投資人檔案。舉近期宣布的 eToro 合併案為例,其實網站上就對 eToro 本身的營運做出非常詳盡的介紹,圖文並茂。這樣的營收成長趨勢,會讓人覺得這是間想要割韭菜的企業嗎?
搶進搶出是很有趣,看到獲利瞬間幾十趴;
不過,投資人其實是有機會去認識一間新公司,然後決定要不要長期投資。
沒有錯,近期透過 SPAC 上市的公司的股價都暴跌,但與其說是公司基本面出了甚麼問題 (上市前後了不起才一年,是會有甚麼問題….),不如說是場熱錢過多,太多搶著進場的人,根本沒認識公司就又搶著出場。
如果真正認同這些新創企業的投資人,不如等到反向併購案都塵埃落定後進場都還來的及。
其實, SPAC 真的提供了很不同的投資策略,而且也有很多可以保護資本的方法。(請參考這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