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與 Nvidia 的好夥伴 — AI 雲端供應商 — Oracle

BASM
21 min readMar 10, 2024

--

Elon Musk 被控詐欺,甲骨文友情贊助 10 億美元來當獨立董事;NVDA 推出的雲端服務 — DGX Cloud 交由 ORCL 率先託管,遙遙領先其他 CSP 同業 — Meta、MSFT、AMZN 與 Google ;掌握未來的兩大巨頭都跟甲骨文有所交情!

不曉得大家記不記得,2018 年 Elon Musk 曾喊著要把 Tesla 私有化,造成股價劇烈震盪;然後被 SEC 調查,並以誤導投資人為由而被控詐欺,SEC 提出的和解條件包括要求 Elon Musk 須卸下董事長一職、增聘 2 名獨立董事,其中一名就是友情贊助當獨立董事的甲骨文創辦人 — Larry Ellison,他自爆持有 10 億美元的 Tesla 股票,是當時 Elon Musk 之外最大的個人股東。

就與 NVDA 合作方面,ORCL 於 2022 年 10 月宣布與 NVDA 合作將加速運算與 AI 導入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2023 年 3 月再推出全新 OCI Supercluster 可使用 NVDA 的 (1) DGX Cloud™ 與 (2) AI Foundations (生成式 AI 雲端服務 ),宣稱是以最高頻寬和最低延遲的遠程直接內存訪問 (RDMA) 網絡所構建,一個叢集 有 4000 個以上的 GPU,還可以擴增到 32000 個GPU。

2023 年 6 月 12 日,甲骨文股價創歷史新高,創辦人 — Larry Ellison 身價超越比爾蓋茲的 1291 億美元,躍居全球第四大富豪兩個月內,其資產增加 450 億美元,就是因為搭上 AI 熱潮 。

【看圖說故事】最重要的是,NVDA 推出雲端服務 — DGX Cloud,ORCL 接著宣布將託管 NVDA DGX Cloud,搶先其他同業 — Meta、MSFT、AMZN 與 Google;

其中一個論點是,ORCL 跟其他雲端廠商不同,他沒有在研發自有 AI 晶片,不會跟 NVDA 競爭 (NVDA 可能也不怕他吧),加以 ORCL的雲端基礎架構 (OCI) 具備快速納入其他雲端服務的能力,因此可以很快地託管 NVDA DGX Cloud;

而不管甚麼理由,其他雲端供應商巨頭的市占規模遙遙領先 ORCL,但動作就是沒有這麼快;而當其他新創沒有能力買進 H100 時,使用 AI 雲端服務其實是個不錯的選擇,ORCL 也趁著這個空檔,搶了一些新創客戶,已與 Mosaic ML、Adept AI、 Cohere 等 33 間 AI 新創簽訂價值 20 億美元與 AI 相關的雲端合約。

訂閱免費電子報

【看圖說故事】

Business Model:習慣性透過併購擴大產品線與市場規模,近年來將原有/併購的軟體服務推上雲端、收取穩定的訂閱收入,再搭配 AI 相關服務吸引新客戶與放大收入,進而再透過併購擴大產品線與市場規模。

Assumption:在本地端安裝的軟體都會上雲端;基礎架構的彈性很重要;在科技巨頭之外,企業客戶希望能有高 CP 值的完整雲端服務與產品;甲骨文的企業軟體都將 AI 化;AI 功能將提升生產效率;其企業客戶都喜歡這些軟體的 AI 功能;企業客戶會希望提供 AI 應用給終端消費者;

Strategy:透過併購、結盟與投資來增加服務與產品;以多樣化、具彈性、高 CP 質的完整服務與產品留住企業客戶;在全球範圍內展示性能最高、成本最低的 GPU 叢集技術;

Management:Larry Ellison 身為創辦人,雖然不再擔任 CEO,還是董事長兼技術長,基本上露臉的還是這個瘋狂的創辦人

【ORCL 基本業務】

Oracle 致力於解決企業 IT 環境的問題,透過靈活的部署模式提供企業應用和基礎架構等產品和服務。

部屬模式:包括本地部署、雲端部署和混合部署 (結合本地部署和基於雲端的部署)。

客戶:涵蓋各種規模的企業、政府機構、教育機構和經銷商。

Oracle 有三個業務部門:(A) 雲端和授權、(B) 服務和 ©硬體;

【看圖說故事】

當然, (A) 雲端和授權支援的營收占比最大,毛利率也最高,但是毛利率呈現下滑趨勢,最高曾有 90% 的水準,慢慢掉到 80% 附近

(比較神奇的是,© 硬體的毛利率竟高於 (B) 服務)

更可惜的是,他沒有就 (a) 雲端服務和授權支援 和 (b) 雲端授權和本地端授權 公布詳細的毛利數字。

(A) 雲端和授權 (Cloud and License Business) 為主,並又分為兩項業務:(a) 來自雲端服務和授權支援的營收、(b) 來自雲端授權和本地端授權的營收,分別代表具重複性營收一次性營收

訂閱免費電子報

(A) 雲端和授權 (Cloud and License Business) 又可分為:

  • (a) 雲端服務和授權支援 (比重較大,穩定成長):FY23 全年營收約為 353 億美元,年增率為 17%;
  • (b) 雲端授權和本地端授權:FY23 全年營收約為57.79 億美元,年減 1.68%;

【看圖說故事】三大業務中,最重要的是 (A) 雲端和授權;

而由下圖可以看到,來自授權相關的營收規模與成長皆有限,而與服務相關 (雲端與授權支援)的營收不只規模相對較大,而且也成長快速,顯示該公司走在正確的產業趨勢上;

後面就深入討論最重要的事業部門就好;(B) 業務未來也都會慢慢移到 (A),對於整體業務加分的。

訂閱免費電子報

【(a) 雲端服務和授權支援】 (Cloud services and license support revenues)

其營收基本上為可重複性的營收,兩個單位的營收變化如下圖,包括:

  • (a1) 來自授權支援的營收 (license support revenues),為購買 Oracle 應用程式和基礎架構軟體的客戶提供支援服務 (如技術支援定期更新)。授權支援服務的定價通常為授權費的特定百分比,通常在提供支援前就已預收費用,接著再按期分攤認列,合約期限通常為 1年,幾乎所有客戶都會續約;
  • (a2) 來自雲端服務的營收 (cloud services revenues),客戶可使用 Oracle Cloud 的應用程式和基礎架構技術等訂閱服務;Oracle Cloud 通常在提供服務前就先收費,訂閱服務通常為 1–3 年,並按時間分攤認列收入;另外還有按使用量來收費的。(從下圖可以看到 (a2) 有明顯的成長趨勢)

(b) 來自雲端授權和本地端授權 (Cloud license and on-premise license)

其營收基本上為一次性的收入,包括軟體產品的授權收入,如 Oracle Applications, Oracle Database, Oracle Middleware 和 Java 等,客戶可選擇將這些軟體部屬在雲端、自有主機或其他 IT 環境中。此授權通常是永久性的,客戶在下載後就可認列為一次性的收入,因此特定客戶的大額交易會影響到整體的營收表現 (從下圖可以看到季節性的波動);若是按使用量收費的獨立授權,則是在使用當下進行認列。

訂閱免費電子報

【看圖說故事】

回到文章的開頭,方案靈活性是 ORCL 的營運策略,近期越來越多的客戶選擇將既有的授權服務轉移至雲端服務 (Oracle Cloud) (意即自 (b) 轉至(a) )。

雲端服務營收佔整體營收的比重自 2021 年的 22%,上升至 2022 年的 25%,2023 年進一步成長至 32%。(營收占比用季度來看,同樣可以看出 (b) 的季節性)

進一步將 (a) 雲端服務和授權支援 拆解為

(a1) 授權支援

(a2) 雲端服務:擁有較高的營收可預測性

也可以看到,過往以 (a1) 授權支援 為主,近期 (a2) 雲端服務 的占比,靠著超過 30% 以上的高速成長急起直追。

(FY23Q4 的營收成長率較 FY23Q3 下滑,主要是受到匯率的影響)

【看圖說故事】直到最近,市場還是偏向把 ORCL 當作軟體公司來定價,雖然沒有不好,但這幾年雲端服務當道,ORCL 的股價則是相對委屈;

不知道當 (a2) 雲端服務 的規模大於 (a1) 授權支援 的時候,市場會有甚麼反應?

Subscribe now

【看圖說故事】事業單位有點複雜,寫得自己都有點頭暈了,稍微整理一下:

(A) 雲端和授權 (Cloud and License Business) 的比重最大,因此也最重要,可以拆分為 (a) 雲端服務和授權支援 和 (b) 雲端授權和本地端授權,差別主要再於重複性收入與一次性收入;

(a) 雲端服務和授權支援,可分為 (a1) 授權支援和 (a2) 雲端服務,過去的營收來源以 (a1) 授權支援,近年 (a2) 雲端服務 有後來居上的傾向,值得期待

更複雜的來了,(a) 雲端服務和授權支援除了可分為 (a1) 授權支援和 (a2) 雲端服務之外,若是按生態系分類 (ecosystems),還可以重新分類為 (a-1) 基礎建設和 (a-2) 應用軟體。

【看圖說故事】

(a-2) 應用軟體的規模較小,FY23 開始出現暴走,暗示其企業級軟體上雲端之後,用戶使用意願明顯增加,是正面跡象!

(a-1) 基礎建設的營收規模比較大、成長率較低,但成長動能在這幾季有稍微明顯的加速,也是正面跡象!

(a-1) 基礎建設方面,根據官方說明,【OCI】 的使用量加速以量計價的收入年增率自前季的 86% 成長至本季的112%,【CLOUD@CUSTOMER】有 60% 的成長。【Autonomous Database】 也有 47% 的營收成長率。

訂閱免費電子報

以下就主要的服務產品做簡單的介紹:

【OCI】 是 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的縮寫,是 Oracle 提供的雲端基礎設施平台。它提供一系列的雲端服務,包括計算、儲存、資料庫、網路、安全等等,可以讓企業和開發者在雲端上構建、部署和管理應用程式。OCI 的特點是高效率、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同時還提供彈性的計費方式和客戶支持服務。

【Autonomous Database】 自主資料庫,是 Oracle 提供的一種自主管理、自動調整和自我修復的雲端資料庫服務。這種服務可以大幅降低資料庫管理的複雜度,並提供高效率、高可用性和高安全性的資料庫解決方案。

【CLOUD@CUSTOMER】是 Oracle 提供的一種雲端解決方案,它可以讓客戶在自己的數據中心或私有雲中運行 Oracle Cloud 服務。提供與公有雲相同的功能和性能,同時在客戶的環境中實現更高的安全性和可控性,幫助客戶實現雲端轉型,並保護他們現有的 IT 部屬。

【看圖說故事】

Oracle 致力於降低兩個資料中心間的互連延遲,讓客戶感覺就是一個雲端服務

NVDA亦是透過自行研發的產品 (NVLINK、NVSwitch、NVIDIA Quantum InfiniBand),來降低不同 GPU 間、不同伺服器間、不同資料中心間的互連延遲

訂閱免費電子報

【看圖說故事】接下來,來談談 ORCL 是如何跟 NVDA 扯上關係的:

ChatGPT 很紅,市場焦點都放在 MSFT 投資 OpenAI 的時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注意到, MSFT 花了超過數億美元在 NVDA 的 A100 晶片,然後還要花大錢改造他的資料中心,讓其架構可以符合大量訓練的要求,之後可能還要花大錢買 H100。

Microsoft Strung Together Tens of Thousands of Chips in a Pricey Supercomputer for OpenAI

To meet that challenge, Microsoft had to find ways to string together tens of thousands of Nvidia Corp.’s A100 graphics chips — the workhorse for training AI models — and change how it positions servers on racks to prevent power outages. Scott Guthrie, the Microsoft executive vice president who oversees cloud and AI, wouldn’t give a specific cost for the project, but said “it’s probably larger” than several hundred million dollars.

但是,其實不是每個人都有這樣的財力,可以去買一堆 A100,厲害的 NVDA 就推出自己的訂閱制 DGX Cloud服務

訂閱費每個月為 36,999 美元,企業就可透過雲端使用 DGX AI 運算資源來進行模型訓練與開發,單一執行個體皆包含 8 個最新 H100 (或A100) GPU (光是買這些 GPU 就要花費 20 萬美元),DGX Cloud 讓企業可以按照需求增加超過 32,000個 GPU 的超級電腦叢集

NVDA 不會想要讓 DGX Cloud 去跟各大雲端供應商單挑,最好的方式是把 DGX Cloud 基礎設施託管到別人的雲端上,這樣大家都可以分一塊餅,可以用最快的速度讓需要的 AI 企業上雲端,搶占市場。

這樣不管有錢還是沒錢的新創或企業,都可以用到他的 GPU (直接買硬體或者是用雲端服務),然後市場有越多的 AI 服務,GPU 的用量也就是更大。

Nvidia DGX Cloud: train your own ChatGPT in a web browser for $37K a month

Announced today at the company’s 2023 GPU Technology Conference, the service rents virtual versions of its DGX Server boxes, each containing eight Nvidia H100 or A100 GPUs and 640GB of memory. The service includes interconnects that scale up to the neighborhood of 32,000 GPUs, storage, software, and “direct access to Nvidia AI experts who optimize your code,” starting at $36,999 a month for the A100 tier.

Meanwhile, a physical DGX Server box can cost upwards of $200,000 for the same hardware if you’re buying it outright, and that doesn’t count the efforts companies like Microsoft say they made to build working data centers around the technology.

訂閱免費電子報

DGX Cloud 為整套的超級電腦基礎架構:

基礎架構 — 硬體層

  • 最底層:提供高效能的儲存空間(單實例有 10TB 容量,每月輸出流量 10TB),
  • 第二層:可提供單一執行個體內建 8 個 H100 (或 A100 80GB Tensor 核心 GPU),每個節點共有 640GB 的GPU記憶體。

超級電腦的基礎架構 — 軟體層:

第三層:用於調度基礎架構軟體的Nvidia Base Command管理軟體

第四層:開發人員管理 AI 應用開發流程的 Base Command Platform 雲端 SaaS 服務,統一界面讓開發人員和組織管理員可以溝通,以進行測試和管理,訪問用戶和數據。

第五層: AI Enterprise 軟體套件(包括AI和資料科學工具和常用AI框架等),提供各種人工智能解決方案工作流程、框架和預訓練模型

從技術架構圖來看,雲端業者負責雲端服務的支援,而 Nvidia 則提供 AI 技術客服窗口和 AI 專家的技術支援服務

【看圖說故事】

甲骨文的Oracle Cloud Infrastructure (OCI) 打頭陣,微軟的 Azure 預計將在下二季 (不知道開始沒) 開始託管,據說 Google Cloud 及其他業者很快就將加入。

當然,整體看起來,甲骨文在雲端的市占率最低,跟其他大廠比較起來,跟 NVDA 之間的利害衝突最低,也因此最為積極;

根據官方說法,甲骨文已經跟 Mosaic ML、Adept AI、 Cohere等 33 間 AI 新創簽訂價值 20 億美元與 AI 相關的雲端合約。

Oracle says its AI customers want to buy more than $2 billion in cloud capacity

And co-founder and Chief Technology Officer Larry Ellison, after rattling off more than a dozen AI-development companies that he said were Oracle’s customers, said its AI customers overall “have recently signed contracts to purchase more than $2 billion” in cloud capacity.

訂閱免費電子報

最近 ORCL的頭條還包括跟 AI 新創獨角獸 — Cohere 的合作。

ORCL 參與 C 輪,並宣布 Cohere 將在 OCI 上的 Superclusters 去訓練 AI 模型,然後這些模型可以賣給 Cohere 的客戶,Cohere 的特點是允許其用戶使用內部數據來訓練自有的 AI 模型,同時保護訓練數據的安全,這是跟 OpenAI 的 GPT 最大的不同點,因為 OpenAI 是從世界各地收集數據來訓練其模型。

更重要的是,這些 AI 模型還可以用到 ORCL 本身產品上,讓 ORCL 的企業用戶可以用到這些軟體的 AI 功能。

【看圖說故事】ORCL 過去併購很多軟體公司,現在這些本地端軟體會慢慢地上雲端,因為是訂閱制,會讓它的營運更穩定,之後還會慢慢地提供生成式 AI 等功能,又可以多收錢,對營收也是有正面的助益。

目前 ORCL可說是站在先發位置,因為首先採用了 NVDA DGX CLOUD,可以趁勢吸引一些沒那麼有錢的新創或是企業,有一點優勢可以趁機擴大市佔;

不過排名前四的雲端業者最終都還是會用到 NVDA DGX CLOUD,所以也不清楚這樣的優勢可以維持多久。

主打資訊安全、專注於企業市場的 Cohere 其實也滿有趣的;由 Aidan Gomez、Ivan Zhang 和 Nick Frosst 共同創立。

消費者將繼續使用 ChatGPT 等工具,而企業用戶將選擇 Cohere ,其模型支援互動式聊天功能,為產品描述、部落格文章和文章生成文本,並捕捉文本的含義,用於搜尋、內容審核和意圖辨識,可以理解、生成、總結文本,可以理解企業資料,根據企業專有資料創建定制 AI,成為決策工具

他的創始人 — Aidan Gomez 是 2017 年那篇名為《Attention is All You Need》的 Transformer 研究論文的八大作者之一,Transformer 架構也是 OpenAI 的 GPT-3、ChatGPT 以及 DeepMind 的 AlphaFold 等發展的基礎,對電腦分析和生成文本的方式做出了重要貢獻。

其他作者,如 Noam Shazeer 創辦 Character AI,Niki Parmar 和 Ashish Vaswani 創辦 Adept AI。

訂閱免費電子報

既然提了投資新創,根據 ORCL 過往的歷史,很難想像他不會透過收購讓他的軟體業務更全面,網路上其實有很多資料,稍微整理一下比較大筆的收購案:

  1. 2005 :100 億收購大型人力管理 — PeopleSoft、58 億收購 CRM 軟體 — Siebel
  2. 2008 :85 億收購 軟體與數據整合 — BEA
  3. 2010:74 億收購 IT 基礎架構 — Sun
  4. 2016:93 億收購 企業雲端服務 — NetSuite
  5. 2021:280 億收購電子病歷 — Cerner

【看圖說故事】雖然聽說這些軟體到了 ORCL 手上,都沒有很好下場,但只能說 ORCL 還是勉勉強強的繼續活下來了。

另一方面,這些企業軟體如果變成雲端服務的話,對 ORCL也是有正面的影響,彭博分析師預估, ERP 雲端規模上看 750 億美元、 HCM 雲端規模上看 450億美元、 CRM 雲端規模上看 1270 億美元;儘管就單一軟體,ORCL 可能還當不上業界龍頭,但整個加總起來,就是個龍頭了,也算是個奇特的現象。

訂閱免費電子

根據彭博的資料,AMZN 的 AWS 在 IaaS 的全球市占率高達 49.2%,遙遙領先第二名 MSFT Azure 的 14.5%;

就 AWS 而言,過往的營收來源主要來自於中小企業與新創,就未來而言,沒有特別的理由會失去這些市占,但未來卻可能因為規模過大而有監管疑慮

而 Azure 因為 Windows 作業軟體的高市占,要讓企業將既有的 Office 本地端軟體上雲端,有他一定的優勢,尤其近來搭上 升成式 AI 題材,只要這個新功能可以加到 Office 去,如果真的能增加工作效率,對其營收與市占將是大加分

第三名的 Google ,說來可憐,市占僅有微軟的一半,根據彭博分析師的預測,為了不讓前兩者過於龐大,企業可以能想要有第三個選擇,而這將是 Google Cloud 的主要成長動能。

【看圖說故事】美國市場中,毫不起眼的第五名才是 Oracle,市占僅 0.5%,基本上是可以忽略的;

但是該公司一向積極併購,加上既有的 Oracle Database 又是很受歡迎的資料庫軟體,這些本地端軟體,若是可以成功上雲端,將提升它的市占率

【看圖說故事】

我們前面提到,(A) 雲端和授權 (Cloud and License Business) 可分為(a) 雲端服務和授權支援 和 (b) 雲端授權和本地端授權,簡單的說,(a) 是訂閱制,可以帶來穩定的營收,而 (b) 是授權制,通常是一次性的收費 (但是因為客戶也會持續針對後續的升級與售後服務需約,所以營收也是很穩定)。

根據目前的市場趨勢,過往在本地端安裝的軟體將會慢慢上雲端,所以野村對營收的未來展望,我們可以看到,自 FY24 開始,來自 (b) 的營收是持續縮小的 (年減),而 (a) 是持續增加的,增加的金額是高於減少的金額,暗示野村認為 ORCL 仍可以從別的地方找到新客戶,也許就是 AI 所帶來的綜效?

然而,在量體變大的情況下,(a) 的成長幅度在 FY24 開始也不如 FY23,想不到這麼快就遇到瓶頸了?不過保守一點也是好的,畢竟客戶要不要上雲端,其實也很難預測,都喊上雲喊了這麼多年了。

然而,話鋒一轉,他因為營運效益的提升,獲利能力反而是加速成長,這樣營收與獲利都具成長動能的權值股,我們可以叫他優質成長股嗎?因為一般成長股都是燒錢換市占,很少獲利,能夠邊成長邊獲利的企業,其實還滿少見的。

訂閱免費電子報

--

--

BASM

上市公司的選股 BASM 法則:「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假設 (Assumptions)、策略 (Strategy) 和管理(Management),簡稱 BASM」。 BASM法則可以預測哪家公司將會成長茁壯,創造傲人的股票報酬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