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sla 未入選 S&P500 的一些感想

BASM
6 min readSep 12, 2020

--

最近跟同事聊到,有些客戶在 TSLA的部位可能會被套牢,應該怎麼辦?筆者覺得這完全跟客戶為什麼要投資 TSLA 的原因有關,因此想把一些想法記錄下來。

如果當初只是因為可能會入選 S&P500,所以要搶短線,那可能現在就應該要認賠殺出,因為當初買進的理由已經不見了。

最近試著在讀“隨機騙局”這本書,書裡面有提到,大意大概是:『死守著部位或觀念都不是一件好事,而且每當賠錢的時候,有些投資人會傾向於改變說詞,譬如說,賠錢時就變成了長期投資人,在交易人跟投資人這兩種不同的身份間換來換去的』。

停損很難,所以更值得學習、更需要學習,尤其是當初買進的理由已經不見的時候,更應該要停損。

今天剛好聽到 IEObserve 的這篇:
無法再神秘的 Tesla 大股東 蘇格蘭巨鯨 Baillie Gifford 的投資哲學與方法

裡面寫到

10問檢視 Tesla

如果拿這幾個問題來套用在他們重倉投資的Tesla上,BG也有給出解讀

1. 這家公司的營收能在五年後翻倍嗎?

出更平價的車款,進攻更大更價格敏感的大眾市場

2.十年後整個行業和公司會是如何?

電動車擴張、自動駕駛、太陽能、能源儲存行業

3.這家公司的競爭優勢是什麼?

專注於電動沒有其他包袱。軟體驅動的mindset。沒有傳統車廠委員會式的保守思維

4.這家公司的企業文化有何不同,是否適應力強?

Tesla在汽車業的文化算是離經叛道

5. 客戶喜歡這家公司嗎?公司是否具社會貢獻?

客戶大多數是馬斯克教的虔誠信徒

6. 公司的獲利如何?

對產能的資本需求高,但垂直整合的製造和經銷體系,加上電池成本下降會讓margin更吸引人。

7. 獲利未來會上升嗎?

長期來說會上升,但短期仍然需要高額投資

8. 公司如何做資本配置,將錢用在哪?

特斯拉將錢都用在核心事業上,垂直整合重要的資產。

9. 它的價值能比現在成長5倍嗎?

可以,未來的成功可能性越來越高

10.公司有什麼市場沒有預期或了解到的價值?

市場沒有了解到這個行業的革命性進展能到多深遠。

(1)未入選 S&P500 跟 (2)大股東(Baillie Gifford)賣股,我自己是覺得都是小事情,重點是自己為什麼要買 Tesla?

幾個月之前,因為工作需要,稍微研究一下GM,當然免不了想看一下 GM 在電動車方面的銷售量,雖然筆者不太確定 GM 是不是只有這台電動車,但就短時間內可以找到的資料而言,好像只有一台 Bolt EV 是 GM 還有在市場上銷售的電動車。

詳細的資料:GM Sells More Than 1 Million Crossovers Again in 2019, and Over 1 Million Full-Size Trucks

網頁右手邊有一個 Deliveries [pdf file] 可以點進去看看,截圖如下:

對 TESLA 稍微有點研究的人大概都知道,Tesla 在 2019 年大概賣出去 36萬台車,也就是一個月大概就是只有賣出去三萬台車而已。然後,我們可以看到,GM 在 2019 全年的交車數大概就是 1.6 萬台Bolt EV,2018年是 1.8 萬台 Bolt EV。

然後下圖可以看到, 2020 年上半年,Bolt EV 的交車數是 8371 台,六個月的時間…..

當然,筆者是不清楚其他品牌的電動車交車量有多少,也沒時間去搜集這麼多資料;但是,應該可以看出來這兩個數字間的差異。

另外一個說法是,GM 是做汽車的,所以電動車不是 GM 的主力。

筆者的想法是,這要看從什麼角度去看這件事情。

印象中,近幾年 GM 在美國跟大陸的銷售高峰大概是 300 萬跟 400 萬輛汽車;有些人可能覺得,Tesla 的銷售跟這些傳統汽車相比,還是太少;

萬一、如果,全球車市的趨勢真的是往電動車走呢?那 Tesla 是不是在美國至少就有六倍以上的成長空間 (先僅估算 GM 的銷售市場就好),全球的市場會有多大?

是不是只有當車市的趨勢不是往電動車前進的時候,才是應該賣出 TSLA 的時候?

另外一個想法是,TESLA 虧錢虧了 十七 年(傳說,未確實查過財報),GM 這個汽車大廠也有十七年的時間,但是(還)沒有做出像樣的電動車,可能有很多理由,值得我們去想一下,TESLA在技術上是不是真的有過之處?或者是汽車大廠是不是真的有一些傳統上的包袱?

講到虧損時間可能長達 十七 年,就不得不佩服 Musk 可以持續做一件事情做了十七 年;而且Musk想做的事情,並不只是侷限在電動車,Musk看的是整個地球,以及能源;因為覺得地球住不下去,所以想要上火星,才會有火箭 (SpaceX)跟衛星網路(Starlink),但就現階段而言,相對可以解決地球問題的是乾淨能源,所以才有 FirstSolar 跟 Tesla(旗下還有加州的太陽能事業,據說目標是跟電動車的規模一樣大),當我們遇到問題的時候,來去尋找最基本的原因(「第一原理(First Principle)」),才有辦法找到解決之道,但是解決方案可能不是這麼簡單,我們只好一步一步的去嘗試。

市場有個論點,覺得 Tesla 連續四季的賺錢不是真的賺錢,而是因為獲得美國政府綠能補助的關係(regulatory credits),但是在 FY20Q2 財務報表上,這個項目其實就放在財報上,並沒有遮遮掩掩地藏在財報裡面的某一個角落,光明磊落就是一個加分的行為,真要比毛利的高低,可能還是要拿同業來比較(不知道有沒有電動車同業?)

最後,筆者還是認為,投資沒有絕對正確的方法,只有適合自己的方法;聽小道消息沒什麼錯,事件投資也沒有什麼不對,但是只要當初進場的理由沒有了,就應該要獲利了結或者是停損。

筆者也跟另一個同事說,如果看著 TSLA 一直漲,覺得沒上車很可惜,但是又怕他跌,那可能就買個一股來有點參與感,比較不會每天跟著股價七上八下的;如果按照這篇文章裡面寫的,一檔股票抱了十年,如果真的是百倍股、甚至是十倍股,就像筆者的強者朋友說的一樣,一千美元買了一股的 TSLA,台幣三萬塊在十年後可能變成三百萬,甚至是三千萬,強者朋友就是百萬富翁、千萬富翁了,但是如果不幸倒閉、吃了歸零膏,損失也只有三萬塊,下檔風險真的是有限,但樂趣卻是無窮。

--

--

BASM
BASM

Written by BASM

上市公司的選股 BASM 法則:「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假設 (Assumptions)、策略 (Strategy) 和管理(Management),簡稱 BASM」。 BASM法則可以預測哪家公司將會成長茁壯,創造傲人的股票報酬率。

No responses y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