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電動車起飛的充電樁市場 (5) — 美國 Level 2 充電樁市佔率 NO1 — ChargePoint (CHPT)

BASM
21 min readApr 23, 2021

--

2020 年以來,投資市場最關注的公司就是 TSLA;TSLA 帶動整個電動車產業的蓬勃發展;但是,除了電動車之外,電動車相關的基礎設施也很重要,其一就是充電樁等充電設備。

根據 AFDC 的資料顯示,美國目前只有四萬多座的充電站,10 萬個左右的充電樁,對照 BloombergNEF 預期,很明顯仍處於供給不足的階段。

以後更新都在這裡,歡迎訂閱免費電子報

目前美國充電樁市場上的領導廠商多半在 2010 年就開始佈局,現在看起來似乎都具備先進者優勢;不過,因市場還在快速成長,每個廠商都還有很大的成長空間,但也因此很難預估哪一種商業模式是贏定了,難保有哪間新創找到後來居上的機會;不過,還是可以透過觀察每個商業模式的優缺點,找出相對認同的商業模式,並做持續的追蹤

本系列文章將先由首篇 — 找出市占率最高的五大充電樁廠商開始 ,主要內容為整理 BloombergNEF (彭博新能源財經)於 2020 年發布的電動車發展展望報告開始,對電動車與電動樁市場有一些基礎的概念, 接著再搭配 AFDC 的資料,找出、並簡介目前市場率相對較高的五間充電樁企業,分別為 :

1. Tesla,電動車龍頭在充電市場的布局
2. 率先上市成功的充電樁企業 — Blink (BLNK)
3. 直流快速充電佔號稱 №1 — EVgo
4. 美國 Level 2 充電樁市佔率 №1 — ChargePoint
5. 歐洲 Level 2 充電樁市佔率 №1,可能也是全球 №1 — EVBox

目前唯一上市的充電樁企業 — Blink 僅上市三年 (2018 年 2 月在納斯達克交易所上市),其他廠商目前都在尋求以 SPAC 方式上市 ( 請參考:SPAC 的上市範例), 營運數據相對有限;

所幸企業在尋求 SPAC 上市時,並非首次公開發行 (IPO),而是以併購的方式來達到上市募資的目的 ( 請參考:SPAC 的基本機制),故可不受監管機關的限制而向大眾公布未來的營運展望 ( 通常傳統 IPO上市都只可公布歷史營運數據,以及雇用市調公司做市場規模展望),本系列文章將因此得以針對個別企業的商業模式做簡介,並介紹個別公司對未來營運的展望

充電樁市場的先進者們

目前市場上的領導廠商多半在 2010 年就開始佈局,現在看起來似乎都具備先進者優勢,目前市占率相對較高的四間企業,分別為 Blink、EVgo、ChargePoint 與 EVBox

Level 2 充電樁
美國的 Level 2 充電樁約有 8 萬多個 ,目前是以 ChargePoint 擁有超過 4 萬個充電樁,市場率排名第一;市佔率比較高的還有 BLNK 與 EVgo;另外,有 16 間企業所擁有的充電樁,加上一些未連網絡之充電樁,大約為 2.25 萬個,占比約 28 %;

資料來源:AFDC

(如何找到相關 AFDC 的數據,可參考:找出市占率最高的五大充電樁廠商)

這四間企業基本上都是在比速度、比規模、比技術,以及比資金。多半初期都是先投入資金需求較少的 交流(AC)充電設備,接著與飯店、加油站、購物中心與停車場等業主合作搭建充電網路,同時為了因應續航力提升、充電技術等升級,直流快充將因為滿足消費者不想花費太多時間充電的需求而成主流,上市募集資金後才能夠於交通重要樞紐地點,進一步以獨立方式建置直流(DC)快充等充電站。

營運規模也不同,簡單稍做整理如下:

資料來源:官網與 AFDC

本篇文章將討論美國 Level 2 充電樁市佔率 NO1 — ChargePoint (CHPT)。

重點整理如下:

CHPT 目前是美國最大的 L2 充電樁廠商,其充電樁適用於所有電動車品牌,預估其規模將隨的電動車數量的增加而增加,且在美國積極發展充電網絡的前提下,有機會發揮大者恆大的效應。

跟其他電動樁廠商不同的地方在於,CHPT 並不負責充電站的營運,因此不會有充電收入;將充電樁賣斷給充電站業主,可以盡快回收成本,增加研發與擴充市佔率,也可免去與主要客戶(充電站業主)競爭的風險。

儘管如此,CHPT 還是提供雲端訂閱服務與保固,這兩個服務都是與充電樁綑綁銷售的,因此就算是將硬體賣斷,後續仍有不多、但穩定的現金流。

另外,L1 家用充電樁的售價低,因此住宅用戶的貢獻有限;目前以來自企業客戶( L2 充電樁,主要布局於停車格)的收入為主要營收;未來預期商用車隊客戶( DCFC 充電樁 )的比重將與企業客戶的收入相當。

2020年 (會計年度為 FY21)對 CHPT 充滿挑戰,其年度營收達標、但成長率大幅下滑;預估 FY22 (2021/2 - 2022/1) 將恢復成長,但營收成長率仍將不如 FY 19 與 FY20 的表現, 尤其是 FY22Q1 推估將是今年營運低點,後續可望逐季走高,可觀察是否有上調營運展望的機會。

除了 FY22Q1 的業績展望不佳影響今年以來的股價外,CHPT 還面臨許多利空,在拜登基礎建設法案推出後,股價也僅出現小幅反彈,目前法案也尚未過關,對 CHPT 營收的實質貢獻可能要等到 2022 年。

以後都會更新在這裡,歡迎訂閱電子報

ChargePoint (CHPT)

CHPT 已成立 13 年,算是很早就布局充電樁的廠商,根據 AFDC 資料(截至2021/04/22),CHPT 在美國有 41,327 個 L2 充電樁1,423 個 DCFC 充電樁,在歐洲也有布局,但未揭露數據;CHPT 主要負責設計產品,生產主要外包給墨西哥製造商,少數由美國和歐洲製造商負責,零組件主要來自美國和亞洲;按照客戶區分,可分為(1) 企業客戶(包括零售商店、工作場所、停車場、娛樂場所、教育單位和高速公路)、(2) 商用車隊客戶(包括快遞、物流、運輸和共享出行)與 (3) 住宅用戶(包括房屋和公寓)。

資料來源:官網

隨乘用電動車的整體成長而成長
因其所提供的充電服務適用於所有電動車品牌,ChargePoint 將隨乘用電動車的整體成長而成長,BNEF 目前預估歐美乘用電動車占新車銷售的比重將自 2019 年的 2.6% 成長至 2030 年的 29.2%,而歐美充電基礎設施的累計投資將自 600 億美元成長至 2040 年的 1,920 億美元。

停車充電成為一種必要的模式
過去將車開往加油站加油的行為模式,在可見的未來將被改變。在現實生活中,車子被開的時間短,反而是被停在停車格的時間多,若能善用停車時間,對車主將是一大福音。考量到充電所需要的時間長短與費用高低,而充電站則是有建置成本的考量,可以想像的是,在停車時間長的前提下,如上班時間,多半電動乘用車車主將選用充電費率較低的 Level 2 充電樁進行充電;若是時間有限,外出旅遊,則會選擇快速充電。

直流快速充電佔號稱 NO1 — EVgo :從 EVgo 的角度而言,消費者對里程數的要求提高將使電池容量也變高,快速充電站將是大勢所趨。

商業模式 = 硬體銷售軟體服務
ChargePoint 業務可簡單分為 (A) 硬體銷售 (B) 軟體服務。硬體銷售主要就是將充電樁賣斷給充電站業主,而軟體服務則是包括充電樁賣斷後的保固服務,以及與充電樁管理相關的雲端服務 (Cloud Services),兩者都是以年計費,而且必須要與充電樁做綑綁銷售,並以個別充電樁為單位來向業主收費。

資料來源:官網

(A) 硬體以賣斷為主
因充電樁是賣斷給充電站業主的,CHPT 本身並不需要營運充電站,跟其他充電樁企業相比,資產相對較少,屬於輕資產的經營模式;此輕資產模式讓 CHPT 可將充電樁的銷售收入拿去研發,並迅速擴大營運規模,搶佔市佔率,達到處處皆可充電的終極目標。若以目前的市占率來看,這樣的策略是正確的。

根據 CHPT 官方資料來看,在聯網 Level 2 充電樁 (Networked L2 Charging) 的布局,是第二名的七倍。從這邊也可看到,各別充電樁企業在計算市占率時,通常都會指定某種特定規格的充電樁…..

*Refers to connected charging of certain specifications (208 — 240 Volt, 40 Amp circuit. 6.2 7.6 kW), 4 5 hours to charge a 100m i range battery, typically serving 3+ drivers per day.

Source: AFDC (North America). Excludes single family residential charging ports.

資料來源:官網

與 BLNK 和 EVgo 不同, 只有極少數的情況下,ChargePoint 才會擁有充電樁或充電站的所有權跟營運權,因此並不會有充電收入;

換個角度想,也不會因經營充電站,而與充電站業主(客戶) 形成競爭關係。

不過,可能是因為近幾年流行 SaaS,CHPT 也強調來自保固與雲端軟體的經常性收入也不低,把時間拉長來看,一次性的賣斷收入與七年累積下來的經常性收入的占比將是各半

資料來源:官網

(B) 訂閱制的雲端服務 (Cloud Services)
雲端訂閱服務讓客戶能夠管理充電功能,設定充電站的開放時間,限定使用客戶群 (白天開放給大眾,夜間保留給企業車隊),線上預約充電時間,分析利用率以進行配電與調整充電價格(尖峰與離峰),以及遠端診斷充電樁等,不僅可以節省成本,還可以提升營收;當電動車越來越普及,管理的複雜度將會提升,雲端服務的必要性也將會水漲船高

CHPT 專注於三個主要市場,分別為 (1) 企業客戶, (2) 商用車隊客戶和 (3)住宅用戶,分別介紹如下:

(1) 企業客戶
在美國與歐洲,CHPT 已經有超過 4000 名企業客戶,2018 年財富五十大企業有超過 30 間企業是 CHPT 的客戶,以 L2 的充電樁為主。

資料來源:官網

對企業客戶的誘因
商辦大樓對停車場進行充電設備的投資,可吸引企業進駐;提供充電服務的商場與便利商店可吸引消費人流;提供充電服務給員工的企業,除了可達成減少碳排放量的目標外,收費的充電服務還可提供額外的收入,以 Gewobag 這間德國公司為例,該公司擁有近 1.2 萬個停車位,不無小補。

資料來源:官網

(2)商用車隊客戶
最直覺的商用車隊客戶想必是一些快遞、貨運公司 (FedEx),一些零售商也會有自己的物流系統,近幾年則多出來共享經濟(Uber 與 Lyft);對於車隊客戶來說,擁有電動車隊不僅可以滿足法規要求,其管理、能源與維護等總體成本是低於傳統汽車。CHPT 銷售給這些客戶的充電樁則是以 DCFC 為主。

資料來源:官網

對商用車隊客戶的誘因
以 Alameda County 為例,該郡擁有 126 個聯網充電樁,一年的溫室氣體的排放量減少 464 萬噸,大概比汽車少了 3 - 5 成。

資料來源:官網

儘管目前車隊電動車化仍相對有限;往積極面去思考,成長空間仍相當大,不僅有利於電動車製造商,也有利充電樁廠商。

(3)住宅用戶
住家沒有車庫的一般消費者,也可利用公有停車位進行充電 (下圖的 Multi Family Residential )。若是自家有車庫,就可安裝充電樁(如下圖的 Single Family Residential),但考量到房屋建造時的用電規劃在家充電將多半以慢速充電 (Level 1)為主

資料來源:官網

儘管 CHPT 並未揭露 (1) 企業客戶, (2) 商用車隊客戶和 (3)住宅用戶的營收,但考量到數量 (Level 2 數量遠高於 DCFC)與價格 (Level 1 的價格最低),可以推導出 CHPT 的營收是以企業用戶為主,而商業車隊客戶的發展還屬於早期階段。

CHPT 的 Level 2 充電樁數量(美國),資料來源:AFDC (2021/04/22)
CHPT 的 DCFC 充電樁數量(美國),資料來源:AFDC (2021/04/22)

主要營收來源
分為三大類,為 (1) Networked Charging Systems、(2) Subscriptions 與 (3) 其他 。整體而言,FY20 前三個季度的營收年增 3% 至 1.04 億美元;COVID-19 疫情影響充電樁銷售,低價的 L1 充電樁雖然增加,L2 與 DCFC 充電樁減少,導致 (1) Networked Charging Systems 的營收下滑 11%,所幸雲端收費並不會因此而減少, (2) Subscriptions 反而逆勢增加 41%,以碳排放額度銷售為主 (3) 其他也成長 20%;

資料來源:官網

ChargePoint 以 SPAC 反向併購的方式上市,在其上市相關文件上,有幾張漂亮的圖表(如下),可以看出來對成長的預期非常樂觀,FY20 的營收將自FY19 的 1.45 億美元小幅下滑至 1.35 億美元,但 FY21 將恢復成長,年增46.66% 至 1.98 億美元。

資料來源:官網
資料來源:官網

從 Revenue Diversity 的第一章圖可以看到,儘管 ChargePoint 於 2017 年底就開始在歐洲運營,目前已在 16 個歐洲國家/地區運營,也會持續開發歐洲企業用戶 (EU Commercial ),將對營收產生明顯的貢獻,但比重仍低於北美企業用戶 (第三張圖的 BY Geographic 更為明顯),而車隊客戶的占比在 2026 年預期將與北美企業用戶相當

第二章圖可以看到,儘管 CHPT 認為七年累積的訂閱收入可以與電動樁的銷售收入相當,但粗略觀察,充電樁的銷售成績仍是遠遠高於訂閱收入。不過,隨著充電樁銷售量的增加,綑綁銷售的訂閱服務也會隨之增加,因此 CHPT 預期毛利率將持續地改善

資料來源:官網

如果比較過去三年的營收表現,FY20、FT19 的營收年增率分別為 57% 與 49%,營收成長有加速的現象,來自充電樁銷售的成長率加速至 65% 是個好現象,顯示充電樁有其市場。

CHPT 會計年度的最後一天是 01 月 31 日,因此 2019/02/01–2020/01/31 是 FY21; 2021/02/01 - 2022/01/31 將為 FY22。

資料來源:官網

不過,如果回顧其股價表現,發現 CHPT 自反向合併上市以來,股價一路下跌,又是甚麼原因?

資料來源:finviz (2021/04/21)

市場不看好合併案?SPAC 熱潮已過?營收成長達標?
如果單就 SPAC 反向併購上市來看,當初 SBE 與 Chargepoint 的合併不能夠算是順利,於 2 月初為了合併案而舉辦的特別股東會,因為投票人數不踴躍而順延,儘管合併案最終還是通過了,但是延後是暗示市場不看好合併案?

另一方面,先前美國公債殖利率飆高,影響企業估值 ( CHPT 的營收僅 1.5 億美元左右,儘管股價自高檔已回檔超過 20%,市值在 2021 年 4 月 22 日還有 56 億美元,EV / Sales (TTM) 還超過 40 倍),不僅大型科技股受到影響,剛剛上市的新創產業更是遭受重挫,尤其以 SPAC 反向合併上市的企業更是受到市場以放大鏡檢視,投資人不僅擔心SPAC 的熱潮已過,還要檢視其規劃的營收成長率是不是可以達標?

歐洲疫情未歇?
另外,歐洲市場將是 CHPT 未來幾年重要的成長引擎,但是全球疫情趨緩之際,幾個主要國家還是深受疫情困擾,是否也會影響 CHPT 的歐洲布局?

FY22 將先蹲後跳,但 Q1淡季營運不佳導致股價疲弱?
CHPT 於 2021/03/11 公布 FY21Q4 季報,當季營收年減 1.97% 至 4239 萬美元,而 FY21 全年營收則是只有年增 1.37% 至 1.46 億美元,嚴格來說,成長表現明顯不如前面三年,虧損也進一步自 1.34 億美元擴大至 1.97 億美元,不過已經優於預期的 1.35 億美元。

資料來源:官網

另外,CHPT 也公布 FY22Q1 展望,預期淡季營收將為 3500 - 4000 萬美元,相比去年同期的 3390萬 美元,成長率僅約為 3.24% - 17.99%;全年營收將為 1.95 - 2.05 億美元,相比 FY21的 1.46 億美元,成長率約為 33.56% - 40.41%,較 FY20 與 FT19 年增率( 57% 與 49%)下滑,但可以說 2020 年應該是 CHPT 的營運低谷;以此推估 FY22 的營收將逐季走高,才可以自低於 20% 的成長率回升至 40% 左右,但也表示第一季的營收 不符合市場預期,導致目前的股價疲弱?

Fiscal 2022 Guidance

ChargePoint provides guidance based on current market conditions and expectations. For the first quarter ending April 30, 2021, which typically experiences seasonally lower networked station sales compared to the fourth quarter, ChargePoint expects revenue of $35 — $40 million. The Company expects revenue for fiscal 2022 of $195 — $205 million, consistent with its previously published estimates, and representing 37% year-over-year growth at the midpoint.

其實 2021 年 03月 11 日提出的展望,已比 2020 年 11 月 17 日的 1.98 億美元略高了一些,其經營階層的估算還算一致。

資料來源:官網

拜登基礎建設法案的推出,將有助基本面表現優於公司展望?
2021 年 03 月 31 日推出的
2.29 兆美元的《美國就業計畫》(The American Jobs Plan),其中有 6210 億美元要花在交通基礎建設,與電動車相關的預算高達 1740 億美元,並預計在 2030 年要在美國建立全國性的充電網絡,將包含 50 萬個充電樁。

資料來源:The Washington Post

白宮於 2021 年 04 月 22 日發布最新規劃 — FACT SHEET: Biden Administration Advances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Infrastructure,內容提到 50 萬個充電樁的預算金額為 150 億美元。

President Biden’s American Jobs Plan includes a transformational $15 billion investment to fund this vision and build a national network of 500,000 charging stations.

DOT 表示,有機會提供額外的 419 億美元的預算;前三項約為 357 億美元(NHPP、STBG 與 CMAQ),皆與充電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安裝有關。

The DOT also issued a new report clarifying how its programs can be used for EV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Many existing programs have this as an eligible use and this guidance can expand how many funded entities take advantage of that.

This could increase the use for EV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of $41.9 billion in federal grant funding in 15 specific programs.

拜登就職以來,電動車採購數量已比過去去年一整年還多(川普買太少?)

The Council on Environmental Quality and the General Services Administration are announcing early progress in response to the Executive Order directing the federal government to transition to a zero-emission vehicle (ZEV) fleet.

Since inauguration day, the administration has acquired more ZEVs than in the whole previous fiscal year.

50 萬個充電樁的預算為 150 億美元,雖不確定各種充電樁 (L1、L2 與 DCFC) 能夠分配到的預算金額,但就整體而言,目前美國充電樁僅有 101978,至少還有 4 倍的成長空間。

資料來源:AFDC (2021/04/22)

DOT 發布的報告 — Federal Funding is Available For Electric Vehicle Charging Infrastructure On the National Highway System 可以看到,直流快速充電應該是政府補助的主要項目

(參考:直流快速充電佔號稱 NO1 — EVgo)

Because many such longer trips use Interstates and the National Highway System, DOT and its State partners have a unique opportunity to address this key challenge by using existing Federal funding streams to help build out a network of EV charging stations– and particularly DC (direct current) fast chargers — along our Interstates and other roads on the National Highway System.

The American Jobs Plan 的推出的確讓充電樁企業的股價出現反彈,但也僅止於一日行情;目前法案尚未過關,新聞指出可能在 5 月討論,也可能在 7 月才會投票,雖然民主黨在參眾兩院都占上風,但也很難說會出現甚麼意外?

2021年 4 月 22 日的新聞:

美國國會以參議員雪萊·卡皮託為首的一眾共和黨人提交了一份總額為 5680億美元的基建法案,以期替代美國總統拜登提出的總額為 2.3 萬億美元的美國基礎設施和就業法案。

共和黨人已將這一提案提交拜登。

相比於拜登的基建法案,共和黨人的提案縮小了投資基建的範圍,並將資金集中用於修建道路、橋樑、公交系統、鐵路、污水處理、機場和寬帶基建。共和黨人還提議向電動汽車用戶收取費用,並用此前 1.9 萬億美元刺激法案中尚未使用的資金來為基建法案提供資金來源。

最基本的期待是,在減少碳排放量的前提下,電動車化仍是一個長線題材,看看美國的規劃,目前 pending (紅色虛線) 的專案有多少?

若電動車化是個長線題材,相信大者恆大,投資美國市占率最高的企業是不是最好的選擇?

除了美國市場之外,歐洲市場對 ChargePoint 也很重要,如果無法打入歐洲市場,其未來的營收成長和獲利都會受到影響,但歐洲有眾多的兢爭對手,包含 歐洲 Level 2 充電樁市佔率 NO1 ,可能也是全球 NO1 — EVBox

--

--

BASM
BASM

Written by BASM

上市公司的選股 BASM 法則:「經營模式(Business Model)、假設 (Assumptions)、策略 (Strategy) 和管理(Management),簡稱 BASM」。 BASM法則可以預測哪家公司將會成長茁壯,創造傲人的股票報酬率。

No responses yet